公路交通除了机动车自动驾驶,还有什么新的发展方向?

目前我国道路情况复杂,L4级别的自动驾驶,驾驶员不再承担事故责任。那么纯粹靠当前激光雷达、毫米波雷达、超声波雷达和视觉技术,实现自动驾驶的成本极高。从现在具备较高等级自动驾驶的车辆售价就可以看出来了。

那么,后续还有没有其它技术方向可选?重点在成本低,并且可以批量生产和推广。

已邀请:

zhaoshuais - 80后公务猿

我提出一个方案,虽然这个方案看起来会非常非常low。

那就是新建,改建一套只有自动驾驶车辆可以上路,公路上方有接触网,通过受电弓给车辆供电,利用铁路调度技术进行指挥的全新高速公路系统。

这个技术方案好处非常明显,技术成熟度接近100%,说白了就是没有铁轨的铁路,所有上线车辆直接当作火车来管理,所需的AI和系统几乎全部都是现成的高铁技术,只要中央批准在中国新建或者改建这么一套体系,几乎当天就可以动工,车辆也只需要L2水平的自动驾驶硬件,而后通过WIFI或者5G接入道路调度系统接受统一指挥即可。

另一个好处是,现有的电池技术变得完全够用了,因为电池只需要承担下高速之后的“最后一公里”了。而且还解决了目前的一个技术难题,就是大货车的电动化。

这样就不需要等待强大的能在混合交通条件下实现L4甚至更高水平自动驾驶的AI和硬件出现了,可以提前让自动驾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投入使用,一方面极大的降低人力成本,另一方面极大的降低石油消耗和碳排放。至于最后一公里,需要的人力和高速全程相比就少得多了,完全可以留给以后的科技发展逐渐去解决,而且即使将来出现了完美的自动驾驶系统,这个体系依然不过时,至少会有更高的可靠性。

当然,显而易见,这个设想基本也只有中国有能力去实现,明显是只有基建狂魔才能做到的事情。

无名_unknownID - ds^2 = −dt^2 +(dx − vs * f * (rs) * dt^2 + dy^2 + dz^2

我的方案和 @zhaoshuais  十分类似,但泛用性会更好,至少看上去也不那么low

去除受电弓和接触网,而是在每个车道中央在路面上埋设导轨,以及导轨两边埋设电轨。电动汽车开到高速上,将车头和车位的固定件展开并卡在导轨上,然后放下导电轮从电轨中获取电力。

优点就是比起受电弓方案更加方便,不需要架设接触网,不需要解决车辆高度不同时接触网高度太高/不够的问题,无需担心高高竖起的受电弓造成大量空气阻力。

导轨本身也可以传输电信号,铁路系统也会用铁轨传输电信号对列车进行控制,电轨经过一些设计,导电轮需从表面凹槽放入电轨“内部”才可取电,避免了人类踩在电轨上造成触电。

与此同时,导轨和电轨的上表面与路面平齐,所以变道的时候不会出问题,也使得特殊情况下油车也能在这种道路上驾驶。

这个方案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已经有实验线路了,是马斯克搞的,不过他们家用的是专用隧道,实际上这个方案也可以通过简单的改造现有高速公路/新建高速公路来造,运行速度可以超过200kph。


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